注册      登录
  • 理工动态

    教育部党组决定杨宗凯同志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12月9日下午,学校在会议中心201报告厅举行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教育部党组任免决定:杨宗凯同志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清杰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湖北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发读出席会议并讲话。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主持会议。田学军同志宣布教育部党组决定并讲话。田学军在讲话中对张清杰同志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介绍了杨宗凯同志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学校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落实。王发读同志代表湖北省委组织部对教育部党组的决定表示拥护,对教育部党组给予湖北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张清杰同志的工作致谢。他表示相信,杨宗凯同志一定能不负重托,与信思金同志一起,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再创辉煌。张清杰同志表示坚决拥护教育部党组决定,对杨宗凯同志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表示热烈祝贺。他感谢组织上多年的培养与信任,感谢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的全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全校师生员工的鼓励与包容。张清杰满怀深情地说,“转眼间我已与大家一道并肩战斗了近30年,有幸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奋进,参与了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崛起,能始终与书香为伴,与师生为友,与同仁为伍,深感莫大的荣幸与自豪。”回顾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1年来的工作,张清杰表示,自己始终“对我们的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的重托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一校之长的责任担当,和党委书记一道把方向、议大事、谋大局,带领全校师生坚持以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规划的超越引领学校发展全局、以思想观念的超越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队伍水平和原始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国际合作与国际影响、现代大学治理等能力显著提升。他深信,在信思金书记和杨宗凯校长的带领下,历经123年风雨沧桑和成长积淀的武汉理工大学一定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杨宗凯同志表示坚决服从教育部党组的决定,衷心感谢教育部党组和湖北省委的信任,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员,与大家共同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表示,将不辜负信任和重托,更不辜负全校师生员工的期待,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中。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铸魂育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握“国之大者”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全体师生一道,把服务党和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二是坚守大学理想与追求,奋进一流。面向国家需求、立足荆楚大地,围绕“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把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推向新高度。三是严守纪律规矩,修身律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将责任扛在肩上,牢记“一岗双责”,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担负使命、干事履职;严格按照制度和流程办事,为广大师生多办实事,办好事,凝心聚力、共同发展。信思金同志代表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对教育部党组的决定表示坚定拥护和坚决服从,对教育部、湖北省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张清杰校长为武汉理工大学作出的突出贡献表达崇高敬意,真诚欢迎杨宗凯同志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信思金表示,作为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的班长,他将充分发挥躬身示范的“领头雁”作用,与杨宗凯校长一起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全校干部师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谋划推动“十四五”时期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推动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再创新辉煌,积极谋划推动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奋力谱写武汉理工大学更加精彩的新篇章!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吕杰,湖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张金元,教育部有关司局、省委组织部及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同志,武汉理工大学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近年来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两院院士,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中层正职干部,教授代表及其他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记者:雪原、谢小琴  摄影:姚洪)
    查看更多  >
  • 理工动态

    我校张清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清杰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属于技术科学部。 张清杰教授生于1958年11月,河南西峡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199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热电材料领域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张清杰教授颁发院士当选证书 张清杰教授长期从事热电材料等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在基础理论、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磁性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概念,发现热-电-磁协同效应,建立了热电材料电子/声子输运协同调控的新方法;发明了热电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备新技术,实现了近百种热电材料的快速制备,解决了低温和中温系列重要热电材料长期不能快速低成本制备的重大技术难题;将研究的高性能材料用于太阳能全光谱热电-光电复合发电和武器装备系列重点型号,为国家新能源技术和国防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Nature针对他及其团队的工作发表专题评论文章,评价他的工作“在提高热电性能的物理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重要创新是概念的原创性和方法的普适性,为后续可能取得的新发现指明了道路。”张清杰教授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获美国陶瓷协会“科学技术前沿奖”(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ustum Roy Award);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国际期刊发表系统论文。张清杰教授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80余人。
    查看更多  >
  • 理工动态

    我校张联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闻经纬讯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张联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张联盟教授1955年1月生,湖北天门人,汉族,1978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专业,1986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国防学部委员以及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等。张联盟教授是功能梯度材料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主要学术带头人,他主持并高质量完成了包括我国首个“863”高技术项目在内的数十项梯度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三十年来,他率领团队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创新与设计、制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不断将具有热应力缓和功能、准等熵加载功能、能量传递与调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热功能的梯度材料新结构、新技术运用于多个高新技术领域。 提出了研制波阻抗梯度材料(梯度飞片)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梯度飞片撞击次级飞片的动态加载效应(包括次级飞片的温升、速度、姿态、稳定性等)与梯度飞片的组成、结构梯度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优化设计方法;创建了“异相颗粒可控共沉降”、“物理约束超临界微发泡”、“超薄焊接与微区梯度精控”、“非均相薄带的流延成型与整体致密化”以及“梯度剪裁与模块装配集成”等系列梯度材料制备新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研制出可以实现超高速驱动、准等熵加载、太帕量级压力的高精度平面加载以及复杂加、卸载效应的系列梯度飞片材料,建成了我国唯一的梯度飞片材料的生产、供货基地;为建立我国相关工程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与支撑技术。 提出了集粘弹性损耗、多相异质界面摩擦损耗、压电转换损耗于一体的阻尼材料的“多重能量耗散”创新思路,突破了仅靠“降低模量、增加形变”来提高材料阻尼减振性能的传统模式;发明了复合阻尼材料新体系及其拓温、拓频关键技术;设计出具有阻尼/模量梯度效应的材料新结构;建立了阻尼材料及其构件的“真空压力灌注、旋转充填、分次固化”的梯度构筑工艺与技术;研制出在宽温域、宽频域内兼具高模量、高损耗因子的系列阻尼材料及其典型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供货等。 张联盟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此外,他一贯倡导研教合一、亲身厉行教学改革,以排名第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5年),并被授予国家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
    查看更多  >

通知公告

人才项目

专任教师招聘 查看更多  >
非专任教师招聘 查看更多  >
博士后招聘 查看更多  >

学院与机构链接

查看更多  >